上海珍檔
原標題:上海珍檔| 話劇,在上海徐徐拉開帷幕
帷幕徐徐拉開,戲開演瞭。演員用話語對白,沒有唱腔;戲裝也就是日常衣服,表演沒有規定程式;幕間出來個人站在臺上,手持一張幕表,向觀眾簡略介紹劇情——原來這戲還沒有劇本。這就是清末民初興起於上海的“文明戲”,或稱“新劇”;110年前,中國早期話劇在上海徐徐拉開帷幕。
(1907年10月春陽社在上海演出《黑奴籲天錄》時演職人員。)
新劇在滬誕生
說起“新劇”在上海誕生,可追溯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那一年的12月24日,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借聖誕節排演英語短劇及自編的時事新戲《官場醜史》,來鞭撻清政府。戲開場後,觀眾席上一個少年郎眼睛一眨不眨緊盯著戲臺,看得如癡如醉。正是這出戲,讓他對這一戲劇形式著瞭迷。兩年以後,南洋公學演出《六君子》;又過兩年,演出《張汶祥刺馬》,均引起極大反響。
(1905年文友會創辦人汪優遊演出化妝照)
1905年,這位當年的少年郎已是民立中學學生,發起組織瞭文友會,就此使學生演劇從校園走向社會。他,就是汪優遊。此後,有人紛起效尤,成立團體。為表示與舊戲有所區別,大傢稱這一新穎的表演形式為“新劇”,也稱“文明戲”。
無獨有偶,遠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受日本新派劇啟發,成立瞭春柳社,於1907年在東京演出《茶花女》片段和《黑奴籲天錄》等,都引起瞭轟動。
也是在這一年,此前留德回國、已加入同盟會的王鐘聲在上海創辦新劇團春陽社,演出瞭《黑奴籲天錄》。戲臺上的演員們穿著日常服裝,沒有唱腔,說話生活化,親切而又傢常;情到濃處深處,觀眾恨不得跑到臺上融入其中。這就是“新劇”在當時給人的新鮮感。
不久,王鐘聲即和任天知攜手,創辦瞭我國第一傢專事“新劇”教育的學校:通監學校。三年後,任天知在上海成立“進化團”,成員皆為當時一些“新劇”愛好者。這也是我國最早的職業劇團之一。當時已有人認為“新劇”是宣傳改良社會的好方法;更有革命者利用演“新劇”宣傳革命。王鐘聲本人最終就是因為演革命戲而遭到清廷拘捕。
(蘭心大戲日本顧眼睛保健食品院)
辛亥革命後的兩三年間,是“新劇”發展的最興盛時期,至少有五傢新劇社同時演出。那時走在上海熱鬧的三馬路(今漢口路)一帶,不時可以撞見張石川經理的“民鳴社”、鄭正秋主持的“新民社”推出新劇目。更有留日學生陸鏡蓉、歐陽予倩、馬絳士、吳我尊等人在毗鄰的大馬路(今南京東路)謀得利琴行的小劇場成立“春柳社”;孫玉聲主持的“啟民社”在貴州路自建劇場;林孟鳴主持的“文明社”在泥城橋畔一個臨時劇場演出。不久公會成立,五傢劇社聯合大會演“新劇”,在上海掀起一波觀“新劇”的小高潮,吸引青年學生、時髦男女無不趨之若鶩。
(1941年時的卡爾登大戲院(長江劇場前身))
遺憾的是其中的四傢劇社未幾相繼停業,公會也告結束。但此時蘇石癡在當時法租界洋涇橋“歌舞臺”成立瞭“民興男女合演新劇社”,這個劇社給當時觀眾帶來的最大震撼,就是破天荒看到瞭臺上出現男女演員同演的場面!
新戲改叫話劇
說到“新戲”改叫“話劇”,就必須說說洪深。洪深生於1894年,號伯駿,字潛齋,江蘇武進人。他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熱心於新劇活動,先後編寫瞭《賣梨人》《貧民慘劇》等反映貧民生活的劇本。1916年畢業後,洪深赴美留學,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陶瓷工程,他想以實業救國來振興中華。但他像當年的汪優遊一樣,難抵戲劇魅力,所以在學習陶瓷工程之餘,又學瞭文學和戲劇相關課程。1919年,洪深考入哈佛大學G·P·貝克教授主持的戲劇訓練班,改學戲劇,想以此喚起民族覺醒,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專攻戲劇的留學生。
(1935年的洪深)
1922年春,洪深學成回國。他認為過去稱“文明戲”為“新劇”,是針對舊劇而言,二者的區別一是歌唱,一是說話。既然“新劇”是說話的戲劇,為何不能稱之為“話劇”呢!從此話劇作為固定的戲劇形式,正式在中國戲劇舞臺上確立。
此後洪深又引領話劇進入戲劇改革:首先演劇一定要有劇本;再一是改變此前舞臺上多是有男無女、男扮女裝的現象。這些都給話劇藝術舞臺審美帶來瞭多元開拓。與此同時,他還創作出瞭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出完整的、揭露軍閥內戰禍國殃民罪行的多幕劇劇本《趙閻王》。在洪深看來,“一個負有文化使命的劇作傢,不應該隻效法‘走訪郎中’,不求拔除病根,但得一時不痛就算把病醫好,而應當也要負責,努力去推動促進那社會的改革。”
確立導演藝保健食品有效術
1918年6月的《新青年》是“易卜生專號”,介紹歐洲社會問題劇戲劇模式,掀起瞭一股“易卜生熱”,認為西洋派戲劇才是“真的戲劇”。這一主張的代表作就是胡適於1919年發表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此後,原“進化團”成員,赴日本學習戲劇,回國後參加新文化運動的陳大悲,將Amateur譯成“愛美的戲劇”,這也成為現代話劇創建期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方針。
(1924年5月戲劇協社在《申報》刊登的演出廣告)
1921年冬,一些愛好戲劇的青年學生組成瞭業餘劇團戲劇協社,實踐“愛美劇”的主張。九月,戲劇協社假座坐落在上海南市陸傢浜路上的中華職業學校附設的職工教育館禮堂,公演由洪深導演、歐陽予倩創作的《潑婦》和胡適創作的《終身大事》兩出戲。這是洪深第一次給“劇協”導戲。洪深有心在此實現他的第二步戲劇改革,即讓男角歸男,女角歸女,取消男扮女哺乳綜合維他命裝程式。
1924年4月,還是在這個演出場館,“劇協”公演洪深根據英國作傢王爾德寫的《溫德米夫人的扇子》改譯並執導的《少奶奶的扇子》。洪深的改譯首先忠實於原著情節內容,但將故事中所表現的風俗人情和人物對話予以中國化,觀眾覺得故事就像發生在中國。其次佈景以硬片替代佈條、臺上門窗屋頂采用實景、燈光可隨劇情氣氛、時空轉換,這些都是創舉。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南國藝術運動
已故當代著名劇作傢杜宣曾寫道:田漢“回國急欲在上海把話劇運動發展起來,他接受瞭歐陽予倩、任天知等雖然開創瞭話劇的演出但沒有將話劇發展起來的教訓,他認為話劇必須職業化、專業化,要做到這點,就要有一批好導演、好演員、好的舞臺美術傢。這就要像京劇一樣,要有科班,才能出專業化人才。因此他決心要辦藝術大學,為此還專門到日本去進行考察。”
(1947年洪深(左一)、熊佛西(左二)、田漢(左三)、茅盾(左四)、於立群(右前)、張悲鷺(右一)在上海)
1922年,田漢回國來到上海,致力於南國藝術運動和培養藝術人才。1924年,田漢創辦瞭《南國半月刊》,1926年,又創辦瞭南國電影劇社,後改組定名為南國社,在南方各地巡演,培養瞭不少話劇人才。田漢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部話劇《獲虎之夜》,發表於《南國半月刊》,這部作品也被視為體現瞭現實主義主題與濃鬱鄉土氣息和浪漫主義傳奇色彩相結合的劇作風格。
話劇運動的另一高潮,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此時上海話劇創作演出風生水起。1930年8月,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簡稱“劇聯”)成立,嗣後又在諸多城市建立分盟或小組以及社團,激活瞭此前一度有所沉寂的戲劇舞臺。此際所演出的諸如《馬特迦》《亂鐘》《血衣》《工場夜景》《放下你的鞭子》《活路》等,都被喻為“散播瞭左翼戲劇的種子”。1933年,“劇聯”通過應雲衛主持的上海戲劇協社,演出蘇聯特列季亞科夫的《怒吼吧!中國》,因體現上海戲劇人團結反帝精神而引起轟動。1935年出現的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公演《娜拉》《欽差大臣》,不僅彰顯瞭左翼戲劇人的藝術修養,更為戲劇走向職業化,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937年8月7日上海文化界隆重上演《保衛蘆溝橋》。圖為《申報》刊登的首演廣告。)
“八一三”日寇占領上海,租界成為“孤島”;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正如杜宣指出的,這時留在上海的一些藝術傢,“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開工作,他們演出瞭多種受群眾喜愛、鼓舞人心的劇目。人們在劇場中可以得到共鳴,得到安慰,看到希望,話劇和觀眾關系十分親密,所以話劇在這時,空前地發展瞭起來”。此即史稱的上海“孤島劇運”時期。當時留滬進步文化人士於伶等人組成上海劇藝社,開展演劇活動,在“孤島”堅持抗日救亡工作。資料記載,從1938年秋至1941年歲末,上海劇藝社除演出反映現實生活的《這不過是春天》《花濺淚》《不夜城》等劇目,還上演瞭具有抗敵意義的《人之初》《愛與死的搏鬥》和《李秀成殉國》《明末遺恨》《正氣歌》等中外戲劇。“孤島劇運”時期的劇作傢,除瞭於伶,還有阿英、李健吾等。
(1937年8月7日上海文化界隆重上演《保衛蘆溝橋》。圖為《申報》刊登的首演廣告。)
其時話劇團體還有不少,其中就有第一個職業性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簡稱“中旅”)。該團由唐槐秋邀戴涯一起籌建。曹禺名作《雷雨》即由“中旅”最早搬上舞臺,戴涯即在戲中飾演周樸園,其精湛演技為人稱道。人們把曹禺成名與“中旅”興起視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旅”繼《雷雨》之後,又將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搬上舞臺。後來成為一代話劇明星的白楊、趙慧深、舒繡文、單曼蘋、陶金、藍馬、項堃、薑明等,皆是從“中旅”這個藝術搖籃裡脫穎而出的。
原標題:上海珍檔| 話劇,在上海徐徐拉開帷幕
帷幕徐徐拉開,戲開演瞭。演員用話語對白,沒有唱腔;戲裝也就是日常衣服,表演沒有規定程式;幕間出來個人站在臺上,手持一張幕表,向觀眾簡略介紹劇情——原來這戲還沒有劇本。這就是清末民初興起於上海的“文明戲”,或稱“新劇”;110年前,中國早期話劇在上海徐徐拉開帷幕。
(1907年10月春陽社在上海演出《黑奴籲天錄》時演職人員。)
新劇在滬誕生
說起“新劇”在上海誕生,可追溯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那一年的12月24日,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借聖誕節排演英語短劇及自編的時事新戲《官場醜史》,來鞭撻清政府。戲開場後,觀眾席上一個少年郎眼睛一眨不眨緊盯著戲臺,看得如癡如醉。正是這出戲,讓他對這一戲劇形式著瞭迷。兩年以後,南洋公學演出《六君子》;又過兩年,演出《張汶祥刺馬》,均引起極大反響孕婦專用綜合維他命。
(1905年文友會創辦人汪優遊演出化妝照)
1905年,這位當年的少年郎已是民立中學學生,發起組織瞭文友會,就此使學生演劇從校園走向社會。他,就是汪優遊。此後,有人紛起效尤,成立團體。為表示與舊戲有所區別,大傢稱這一新穎的表演形式為“新劇”,也稱“文明戲”。
無獨有偶,遠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受日本新派劇啟發,成立瞭春柳社,於1907年在東京演出《茶花女》片段和《黑奴籲天錄》等,都引起瞭轟動。
也是在這一年,此前留德回國、已加入同盟會的王鐘聲在上海創辦新劇團春陽社,演出瞭《黑奴籲天錄》。戲臺上的演員們穿著日常服裝,沒有唱腔,說話生活化,親切而又傢常;情到濃處深處,觀眾恨不得跑到臺上融入其中。這就是“新劇”在當時給人的新鮮感。
不久,王鐘聲即和任天知攜手,創辦瞭我國第一傢專事“新劇”教育的學校:通監學校。三年後,任天知在上海成立“進化團”,成員皆為當時一些“新劇”愛好者。這也是我國最早的職業劇團之一。當時已有人認為“新劇”是宣傳改良社會的好方法;更有革命者利用演“新劇”宣傳革命。王鐘聲本人最終就是因為演革命戲而遭到清廷拘捕。
(蘭心大戲院)
辛亥革命後的兩三年間,是“新劇”發展的最興盛時期,至少有五傢新劇社同時演出。那時走在上海熱鬧的三馬路(今漢口路)一帶,不時可以撞見張石川經理的“民鳴社”、鄭正秋主持的“新民社”推出新劇目。更有留日學生陸鏡蓉、歐陽予倩、馬絳士、吳我尊等人在毗鄰的大馬路(今南京東路)謀得利琴行的小劇場成立“春柳社”;孫玉聲主持的“啟民社”在貴州路自建劇場;林孟鳴主持的“文明社”在泥城橋畔一個臨時劇場演出。不久公會成立,五傢劇社聯合大會演“新劇”,在上海掀起一波觀“新劇”的小高潮,吸引青年學生、時髦男女無不趨之若鶩。
(1941年時的卡爾登大戲院(長江劇場前身))
遺憾的是其中的四傢劇社未幾相繼停業,公會也告結束。但此時蘇石癡在當時法租界洋涇橋“歌舞臺”成立瞭“產後營養品民興男女合演新劇社”,這個劇社給當時觀眾帶來的最大震撼,就是破天荒看到瞭臺上出現男女演員同演的場面!
新戲改叫話劇
說到“新戲”改叫“話劇”,就必須說說洪深。洪深生於1894年,號伯駿,字潛齋,江蘇武進人。他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熱心於新劇活動,先後編寫瞭《賣梨人》《貧民慘劇》等反映貧民生活的劇本。1916年畢業後,洪深赴美留學,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陶瓷工程,他想以實業救國來振興中華。但他像當年的汪優遊一樣,難抵戲劇魅力,所以在學習陶瓷工程之餘,又學瞭文學和戲劇相關課程。1919年,洪深考入哈佛大學G·P·貝克教授主持的戲劇訓練班,改學戲劇,想以此喚起民族覺醒,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專攻戲劇的留學生。
(1935年的洪深)
1922年春,洪深學成回國。他認為過去稱“文明戲”為“新劇”,是針對舊劇而言,二者的區別一是歌唱,一是說話。既然“新劇”是說話的戲劇,為何不能稱之為“話劇”呢!從此話劇作為固定的戲劇形式,正式在中國戲劇舞臺上確立。
此後洪深又引領話劇進入戲劇改革:首先演劇一定要有劇本;再一是改變此前舞臺上多是有男無女、男扮女裝的現象。這些都給話劇藝術舞臺審美帶來瞭多元開拓。與此同時,他還創作出瞭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出完整的、揭露軍閥內戰禍國殃民罪行的多幕劇劇本《趙閻王》。在洪深看來,“一個負有文化使命的劇作傢,不應該隻效法‘走訪郎中’,不求拔除病根,但得一時不痛就算把病醫好,而應當也要負責,努力去推動促進那社會的改革。”
確立導演藝術
1918年6月的《新青年》是“易卜生專號”,介紹歐洲社會問題劇戲劇模式,掀起瞭一股“易卜生熱”,認為西洋派戲劇才是“真的戲劇”。這一主張的代表作就是胡適於1919年發表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此後,原“進化團”成員,赴日本學習戲劇,回國後參加新文化運動的陳大悲,將Amateur譯成“愛美的戲劇”,這也成為現代話劇創建期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方針。
(1924年5月戲劇協社在《申報》刊登的演出廣告)
1921年冬,一些愛好戲劇的青年學生組成瞭業餘劇團戲劇協社,實踐“愛美劇”的主張。九月,戲劇協社假座坐落在上海南市陸傢浜路上的中華職業學校附設的職工教育館禮堂,公演由洪深導演、歐陽予倩創作的《潑婦》和胡適創作的《終身大事》兩出戲。這是洪深第一次給“劇協”導戲。洪深有心在此實現他的第二步戲劇改革,即讓男角歸男,女角歸女,取消男扮女裝程式。
1924年4月,還是在這個演出場館,“劇協”公演洪深根據英國作傢王爾德寫的《溫德米夫人的扇子》改譯並執導的《少奶奶的扇子》。洪深的改譯首先忠實於原著情節內容,但將故事中所表現的風俗人情和人物對話予以中國化,觀眾覺得故事就像發生在中國。其次佈景以硬片替代佈條、臺上門窗屋頂采用實景、燈光可隨劇情氣氛、時空轉換,這些都是創舉。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南國藝術運動
已故當代著名劇作傢杜宣曾寫道:田漢“回國急欲在上海把話劇運動發展起來,他接受瞭歐陽予倩、任天知等雖然開創瞭話劇的演出但沒有將話劇發展起來的教訓,他認為話劇必須職業化、專業化,要做到這點,就要有一批好導演、好演員、好的舞臺美術傢。這就要像京劇一樣,要有科班,才能出專業化人才。因此他決心要辦藝術大學,為此還專門到日本去進行考察。”
(1947年洪深(左一)、熊佛西(左二)、田漢(左三)、茅盾(左四)、於立群(右前)、張悲鷺(右一)在上海)
1922年,田漢回國來到上海,致力於南國藝術運動和培養藝術人才。1924年,田漢創辦瞭《南國半月刊》,1926年,又創辦瞭南國電影劇社,後改組定名為南國社,在南方各地巡演,培養瞭不少話劇人才。田漢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部話劇《獲虎之夜》,發表於《南國半月刊》,這部作品也被視為體現瞭現實主義主題與濃鬱鄉土氣息和浪漫主義傳奇色彩相結合的劇作風格。
話劇運動的另一高潮,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此時上海話劇創作演出風生水起。1930年8月,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簡稱“劇聯”)成立,嗣後又在諸多城市建立分盟或小組以及社團,激活瞭此前一度有所沉寂的戲劇舞臺。此際所演出的諸如《馬特迦》《亂鐘》《血衣》《工場夜景》《放下你的鞭子》《活路》等,都被喻為“散播瞭左翼戲劇的種子”。1933年,“劇聯”通過應雲衛主持的上海戲劇協社,演出蘇聯特列季亞科夫的《怒吼吧!中國》,因體現上海戲劇人團結反帝精神而引起轟動。1935年出現的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公演《娜拉》《欽差大臣》,不僅彰顯瞭左翼戲劇人的藝術修養,更為戲劇走向職業化,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937年8月7日上海文化界隆重上演《保衛蘆溝橋》。圖為《申報》刊登的首演廣告。)
“八一三”日寇占領上海,租界成為“孤島”;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正如杜宣指出的,這時留在上海的一些藝術傢,“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開工作,他們演出瞭多種受群眾喜愛、鼓舞人心的劇目。人們在劇場中可以得到共鳴,得到安慰,看到希望,話劇和觀眾關系十分親密,所以話劇在這時,空前地發展瞭起來”。此即史稱的上海“孤島劇運”時期。當時留滬進步文化人士於伶等人組成上海劇藝社,開展演劇活動,在“孤島”堅持抗日救亡工作。資料記載,從1938年秋至1941年歲末,上海劇藝社除演出反映現實生活的《這不過是春天》《花濺淚》《不夜城》等劇目,還上演瞭具有抗敵意義的《人之初》《愛與死的搏鬥》和《李秀成殉國》《明末遺恨》《正氣歌》等中外戲劇。“孤島劇運”時期的劇作傢,除瞭於伶,還有阿英、李健吾等。
(1937年8月7日上海文化界隆重上演《保衛蘆溝橋》。圖為《申報》刊登的首演廣告。)
其時話劇團體還有不少,其中就有第一個職業性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簡稱“中旅”)。該團由唐槐秋邀戴涯一起籌建。曹禺名作《雷雨》即由“中旅”最早搬上舞臺,戴涯即在戲中飾演周樸園,其精湛演技為人稱道。人們把曹禺成名與“中旅”興起視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旅”繼《雷雨》之後,又將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搬上舞臺。後來成為一代話劇明星的白楊、趙慧深、舒繡文、單曼蘋、陶金、藍馬、項堃、薑明等,皆是從“中旅”這個藝術搖籃裡脫穎而出的。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
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油煙處理機|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
優美環保科技工程-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機保養,靜電機清洗,靜電油煙處理機
留言列表